The Painted Veil.jpg  

 

本作改編自W. Somerset Maugham於1925年所發表的同名小說。


      場景最初設定於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盛行的英國倫敦,Walter Fane (Edward Norton)是名任職於政府機構的細菌學家,在一場舞會上對出身名門Kitty (Naomi Watts)一見傾心,隨即向她求婚。Kitty事實上並不喜歡這位外表拘謹的公務員,但仍舊答應了他的求婚,主要是因為逃離母親對她遲遲不肯嫁人的不滿。即便雙方都知道彼此並不適合對方,但Walter仍舊期待著長時間的相處會改變兩人之間的關係,成為對方的真愛。直到Walter帶著Kitty回到了上海,從事他所被派駐的政府職務,在另一場社交舞會上Kitty結識了當地的副領事 Charles Townsend (Liev Schreiber),兩人並發生了婚外情。在Walter發現Kitty出軌後,他自願前往霍亂盛行的一座小村莊從事醫療的服務,並強迫Kitty一同前往,否則便要訴諸離婚並將她的婚外情公開,於是迫於無奈下兩人一同前往了疫區。但是隨著長時間的相處,Kitty逐漸對於這個全力位病人奉獻心力的丈夫改觀,對於他為了控制疫情所做的努力感到欽佩,而Kitty自己也加入法國修道院所主持的孤兒院,與修女們一同照顧流離失所的孩童。對比著倫敦浮華空虛的的生活,在中國鄉村樸實的日子逐漸讓兩人卸下自我防衛的面紗,進而對彼此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兩人真正的愛上了對方,只是這段短暫的戀情結束於Walter的意外感染霍亂身亡,而心碎的Kitty則帶著不知是否為Walter所親生的遺腹子回到了倫敦生活。

       The painted veil指的就是每個人為自己所偽裝上的薄紗、面具,在人與人相處之間,我們往往無法在第一眼時便看清楚一個人,而是要透過不斷不斷的相處交流,才能真正的去感受到對方的人品。然而在愛情的世界中,人們往往將自己的理想投射至對方的身上,要求對方成為自己所夢想中的伴侶,同時又不願卸下自己偽裝的形象,就像是戴上了一層半透明的面紗一般,直到時間的刀刃切開了兩人間的保護膜,才不得不正視對方的臉孔。

"the painted veil"一詞引用自雪萊的詩 "Lift Not The Painted Veil Which Those Who Live",可參考下面連結的部落格,解釋的蠻詳盡。

KEATSLI - 【Movie】The Painted Veil :愛情不是來的太早,就是覺悟的太晚。

   

看完這部改編的作品,說實話,我相當不滿意,然而對於片中想表達的意念我卻是非常的贊同。

相當明顯的是導演 John Curran及編劇 Ron Nyswaner試圖將"面紗"的這個概念套用在所有角色之間,

譬如戲中KMT于團長(黃秋生)起初對Walter的冷漠,將其視為帝國主義的一員,

到後來被他的誠意感動,進而幫助實行他的公共衛生計畫;

或是當地副指揮官Waddington與中國籍女子Wan Xi的同居,

加上Kitty不時撞見Wan Xi裸露的鏡頭,間接誤導觀眾對於Waddington人品的觀感;

以及華人與Walter之間的衝突,以及導演不時以畫面所呈現兩者間的對立視角,可謂是本片最明顯的象徵。

 

好的,那GTbox究竟在不滿什麼呢?

就是本劇過多的支線,還有過分匠氣老套的情結- Cliche。

先這樣說吧,我不覺得這部片很差勁,之所以在看完後會有不滿的情緒,

是因為我個人覺得本片實在沒有將它能呈現的美感發揮到淋漓盡致,可惜。

事實上,在取景及構圖上的用心,配合著地域的轉換的氛圍,

都看的出導演在以景喻情來詮釋Fane氏夫婦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的內在心境,

在這方面做的實在是非常的漂亮。

但是,一個帶著知識及正義感,一位來自西方世界的英雄來拯救東方貧苦世界於水深火熱之中,

從一開始民眾對他的不滿,到結尾時西方英雄又再一次的證明他的實力,征服所有人的心,

騎著馬匹指揮大家擋住難民的場景則是我覺得最具英雄主義氛圍的一景 (居然連于團長都還跟在他後面);

或是在他靈機一動想到用水車搭竹管來送水到村莊那一幕

我差點以為歡欣鼓舞的民眾會一團抱住他,並開心的把他拋向天空呢!

後殖民罵的還不夠嗎? 我說 Ron Nyswaner啊~

你加這條支線是想忠於原著,還是想證明什麼啊?

就算原著小說有提這幾個情節,反正你都改這麼多了,就乾脆刪了吧,

是不能不要這麼狗血嗎? 整個美感都破壞光了。

不敢相信的是這部劇本居然還提名了獨立精神獎,我實在不太能接受。

 

我不是反對整部作品充滿著象徵手法來呼應主題,

但是話說白了,就不美了,過度的呈現,就是匠氣。

支線的過度發展,也只會模糊掉主線所呈現的焦點,

扼殺了觀眾在欣賞影片時對男女主角細膩情感的轉換。

搞的像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總非得要有個石破天驚的轉折,觀眾才會大呼過癮,

男女主角才能面對彼此的愛。


不過這部片中出現了黃秋生還讓我蠻意外的,原以為是因為故事場景設在中國,

所以還是要有一些本土明星來拉攏市場,

後來才知道本作是華納兄弟與中資合作的,

無論是協調劇本或是場地租借,在中國拍片都是非常難的事情,

據說中方對原始劇本中難民爆發的衝突及霍亂的場景感到不滿,要求更改,

導致本片最後還是刪掉了些橋段,

John Curran氣到翻桌,還說人家不要當導演了啦~(拒絕將自己名字打在製作群上,最後還是打了啦)

這點倒是挺有骨氣的,我很欣賞,

搞藝術的如果說話還要唯唯諾諾,那我去賣雞排就好了啊!

 

對於Edward Norton的作品我多半印象不深,

只覺得他的銀幕形象多半非常相似---陰沉、紳士、憂鬱、深不可測,

在此作中雖然他的角色形象還是帶著點憂鬱及陰沉的形象,

但我覺得他徹底的將這位壓抑的英國紳士做了完美的詮釋。

片頭一開始看著他在倫敦舞會上及求婚時對Kitty含蓄及客套的應答,

原以為這又是個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的好好先生,

直到在與Kitty在婚外情事件的談判中動怒,甚至說了一句,

"你給我坐下,不然我就掐死妳!"

才讓我覺得這角色的層次感相當不簡單,

而Norton與處理的相當細膩,

將一位壓抑的丈夫在處理老婆與上級長官的婚外情事件時內心的矛盾掙扎,

完全的展現在他的表情及行為模式上,

讓我對於Norton的演技有相當大的改觀,

Edward Norton也以次片提名了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男主角。

 

dd_the_painted_veil.jpg  

 

什麼是愛呢?

在這個愛情來的快消逝的也快的現代社會中,

或許有許多人都習慣了以熱戀時的激情以及兩人初識所激起的火花來定義愛情,

在未能看透對方本質之前,便急切地將自己理想中伴侶的標準套用至對方身上,

期待對方能照著自己預先撰寫好的劇本來行動,

同時亦偽裝起自己真實的一面,不讓對方輕易看透自己的底牌,

好像這場遊戲本來就是應該這麼玩的。

直到熱情隨著時間逐漸退去,華麗的面紗被揭開的那一刻,

終於發現你一直以來所愛的人並不願意照著你的愛情劇本來演出,

才感嘆對方並非是自己理想中的伴侶,更是急著擺脫對方。

所以分手的分手,離婚的離婚,

而追求真愛就此成為了這場愛情肥皂劇劇終時最常出現的台詞。

 

"I suppose you're right. It was silly of us to look for qualities in each other that we never had."

(我猜妳是對的。我們倆總想在對方身上追求那些我們從未擁有的特質,這一切真是太傻了。)

當Walter感慨萬千的對著Kitty說出這句話時,

我不禁也想著,人究竟是多麼笨的一種生物?

當習慣了偽裝自己的面紗後,我們總是戴著它來看這個世界,並合理化了這一種行為,

不希望任何人看清自己真實的樣貌,同時卻又急著想與他人建立起真實且親密的關係--家人、朋友、愛人,

但是如果我們從不卸下自己的心防、退去迷濛的面紗,這段關係又能有多真實、多親密?

更何況在愛情的世界中,我們所追求的最終不就是一位心靈伴侶 (soul mate),

一位能觸動你的心,並且真正能和你交流的人,你願意完全讓他進入你的內心世界,就如同他也是,

在他面前不需有任何顧忌及防備,可以展現真實的自己,沒有任何的秘密。

 

我想,在追求真愛的同時,

真誠,會是我們所必須學習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b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